2007万圣节假期游记之一~“海上仙山”圣米歇尔(Le mont saint-michel)

2007-11-08 22:38 阅读(?)评论(0)

 

    早在古罗马时期,圣米歇尔还不是一座岛。那时,或许是因为凯尔特人将之作为墓地的缘故,这片渺无人烟、终日被大西洋海水浸泡拍打、阴森昏暗的山崖被称为墓石山,罗马祭司们常到这里来祭拜落日,这一祭祀礼仪保留至今。在光芒四射照耀大海的太阳光环中诞生了许多神奇的传说,其中一个就是关于墓石山的。传说尤利乌斯·凯撒被秘密葬在墓石山的一个金棺中,脚上还穿着一双金鞋。公元5世纪时,海岸的一部分下沉没入海水,墓石山因此变成了一座小岛,距离陆地大约6公里。每天只有两次退潮时大海才将满是淤泥的底部裸露出来,打开一条通往小岛的危险之路。

            圣米歇尔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08年。当时,一位来自阿弗郎什小镇的红衣主教奥贝梦见了大天使米歇尔手指墓石山,示意他在此修建小教室。起初奥贝主教满腹狐疑,对大天使米歇尔连续两次托梦都不以为意。一天夜里,米歇尔天使在电闪雷鸣中第三次出现在奥贝的梦中,他用光芒四射的神指在奥贝脑门上点出一个洞。从梦中醒来的奥贝主教摸到了脑门上的凹痕,他这才恍然大悟,于是立刻赶往墓石山,着手完成大天使的神旨。圣米歇尔教堂浩大的工程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修道院的教堂始建于1023年,整个工程持续了近百年才结束。塔楼与中殿是典型的罗马式建筑,保留了最初的风貌。因为教堂高耸于圣米歇尔山顶(当时还没有修建我们今天看到的尖顶),不久便被雷电击中,引起大火,而且平均每隔25至30年岛上就会发生大火灾。1204年法兰西将诺曼底吞并后,圣米歇尔被人纵火焚烧,老修道院被完全烧毁。1211年法国国王菲力浦二世下令修建一个新的修道院,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闻名遐迩的拉梅维耶尔(意为"奇迹")修道院。显然,菲力浦二世想以此来向大天使米歇尔及被焚毁的修道院赎罪。最终仅耗时17年(对那个年代而言是不可思议的就完成了这一举世闻名的建筑杰作,至今它仍被公认为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典范。气势恢弘的拉梅维耶尔修道院建在狭窄的山崖上,因此整个建筑结构与众不同,呈垂直状。修道院由两个三层楼的建筑组成。按设计者的意图,东侧建筑用以满足"身体的需求":一楼大厅供贫穷的朝圣者使用,他们可以在此居住、用餐;二楼大厅供贵宾使用,修道院长在此接待、款待达官贵人;三楼则是僧侣们用膳的地方(食堂)。西侧的一楼是仓库,二楼的骑士厅里面有一些大炉子,实际上是修道院的供暖中心。骑士厅原来叫缮写室,供书写手抄本文献之用,但因那里光线昏暗,因此所有手抄文献的工作都移到食堂进行,那里的窗户又高又窄,光线柔和明亮。西侧的三楼是一条有顶的长廊,别具一格的"静心之隅",很适合教士们读书、思考、闲庭漫步。用一位教士的话说,这条犹如悬挂在天地之间的长廊"使上帝可以下凡来到人间而不失自己的伟大"。

   

    圣米歇尔山所处的圣马洛湾以涨潮迅猛闻名遐迩,最高潮与最低潮时海平面的落差高达15米。由于海湾深水区不多且底部平坦,退潮时大海距离岸边有15至20公里。通常涨潮的速度相当于一个人的步行速度--每小时4公里,顺风时速度则增加到每小时30公里。因为圣马洛海湾潮水如此"善变",流传着许许多多可怕的故事,比如,会追赶骑士的涨潮,在巨大的流沙中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满载货物的马车,陷入淤泥不能自拔而悲惨死去的旅人,等等。

    海湾的退潮往往也开始得非常突然,也许几分钟前还是一望无际深不可测的大海,突然之间海水退向远处,满眼望去已是裸露的海滩和海滩上颜色很特别的流沙。几乎所有的法国古典文学大师,从雨果到莫泊桑,都曾经被它的多变所"迷惑"。雨果描写道:"陷入流沙之中,一定会遭到惊心动魄的埋葬,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必然的、毫不容情的……"

       一千多年来,大西洋海水潮起潮落,无数的沙被冲向海湾,使海岸线因此向西移动了约5公里,更靠近圣米歇尔山了。1879年人们修建了一条堤坝,车辆从此可以直接通过堤坝上山。现在每年只有两三次,当天文大潮将堤坝淹没时,圣米歇尔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岛。在某种程度上说,当地旅游业的兴旺应归功于这条堤坝。

    百年战争期间(1337年-1453年),圣米歇尔岛始终未被英国人占领,它鼓舞着圣女贞德建立了卓著的功勋。战争结束后,圣米歇尔山声名远扬。

    如今,圣米歇尔山依然傲然独立于海上,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它那充满传奇色彩的孤独的身影凭海临风,远远地俯视着山下的诺曼底。高耸入云的尖顶犹如大天使米歇尔的神指直指苍穹,仿佛时刻在提醒尘世的人们,圣米歇尔精神一如千年前坚不可摧,恒久不朽。

  最后修改于 2007-11-09 05:54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